首页 对外交流 详细

德国哈雷大学医院交流学习心得(儿科 刘琳)

发布时间:2024.05.15 来源部门:管理员
作者:
字号:

此前我申请参加了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交流中心组织的2020年医护人员赴国(镜)外研修项目,并顺利通过了外语笔试、面试等层层筛选,但因为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面爆发,此项目就此搁浅。随着全球疫情的放开,医院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赴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。我有幸得到了这次赴德国哈雷大学医院学习交流的机会,以了解德国的医院管理模式、先进的医疗技术及良好的医疗环境。从2023年8月1日至10月27日,历时近三个月,收获颇丰。

经过20多个小时飞机加火车的长途跋涉,我来到了哈雷这个美丽的城市。哈雷又称哈勒,德语:Halle(an der Saale),名字来源自盛产食盐的地方。城市居民约23万6千人(2005年),是萨克森-安哈尔特州人口的主要大城市之一。哈勒拥有著名的马丁路德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,也就是我所要交流学习的地方。

一、学校简介

哈雷大学又叫马丁路德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(德文:Martin-Luther-Universität Halle-Wittenberg,简称:Uni Halle或MLU),始建于1502年,是德国一所著名的国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,也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,迄今拥有五百多年历史。历史上,该大学培养过许多杰出校友,如宗教改革之父马丁·路德,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·齐格勒,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赫尔曼·施陶丁格,190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埃米尔·阿道夫·冯·贝林,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古斯塔夫·赫兹,《哈利路亚》作曲家格奥尔格·亨德尔等。

马丁路德·哈勒维滕贝格大学开设有本科、硕士和博士专业,如神学、法学、经济学、金融学、农业科学、历史学、医学、护理学和管理学等。在最新的2015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,哈勒-维滕贝格大学综合排名世界551-600,德国国内排名第39。医学院是哈雷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女医生多罗西娅·克里斯蒂安·埃尔克斯瓦尔德在1754年获得了德国第一个博士学位。

二、德国印象

在我们印象中,德国科技高度发达,制造业世界先进,甚至于只要说起德国制造,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多了一些敬畏和羡慕。德国的医疗环境很好,这是赴德国访问的中国医师的共识。为什么?(1)全民医保。德国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,原则是团结互助、社会共济,医师没有必要担心病人的医疗费用。(2)病人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师非常信任。德国医师工作比较单纯,就是诊治病人,很少受到其他干扰,医生被公众评为最受尊敬的职业;在这里医患关系非常和谐,这让我们很是羡慕。(3)转诊模式。德国人看病先去社区医院,需要住院手术治疗,医师联系综合性或者专科医院,缺点是需要等较长时间。

我学习的科室是新生儿重症病区,有一位大主任,也就是教授,Prof. Roland Haase。教授有时出差不在国内,上级医师就负责了科室大大小小的事儿,从查房到病房的一切安排,他们都心中有数。当我到达科室,他们已经准备开始查房了,我说我是来自中国的医生,来这里交流学习的,他们便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查房。每天早晨七点半医疗组准时查房,由年轻的夜班医生逐个交待病人的情况,为了让每个年轻医生都能得到锻炼,每天都会根据病人的情况,给每个医生分配病人,然后医生们开始更加仔细的了解各自病人的情况,并制定当天的诊疗计划。九点整准时在办公室开始逐个讨论病人的病情、治疗方案,由今天管床的护士,管床医生交流头一天夜班医生处理病人的情况、夜班碰到的疑难情况以及早晨查房时碰到的一些问题,讨论时的气氛很轻松活跃,上至教授、下至住院医生都可以提出问题、参加交流,并时时发出爽朗的笑声,最后由上级医生敲定该病人当天的最终诊疗方案。这样所有医生对所有的病人情况都有所了解,你休息的时候就不存在交班不到位的情况,休息日就彻底在家休息,给医生充分的休息,不像国内的医生,即使是休息日还需要到医院把自己的病人查完房才可以。交班结束后大家各归其位,住院医生和大部分的低年资主治医生对病人进行体检,给病人抽血、留置静脉针、更换伤口敷料、做B超检查并发报告。在德国,抽血、留置静脉针等工作都是由医生来完成的,护士多数时候只需要分发口服药、更换补液、吸氧、吸痰等。

另外,有一点我不得不感叹的就是这里的家庭参与式照护(Family_integrated care,FICare),也就是说这里虽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,即使病人上着呼吸机,但是病人的家长是允许进入监护室,并可以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的。目前我国新生儿住院采用的通用模式是全托式病房,新生儿住院期间家长不能进入病房探视患儿,特别是早产儿,还没有脱离重症监护的情况,更不可能允许。这就导致很多母亲产后焦虑、母乳喂养率低、患儿出院后由于父母不会照顾增加再次入院的风险等。但是,在这里,只要宝妈宝爸愿意,可以参与宝宝的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,甚至在宝宝父母不能到场的情况下,会由护士来代替父母完成袋鼠式护理。病情稳定的宝宝,护士就会和家属一起护理宝宝,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得到专业护理指导,照护能力更专业、更科学,有利于出院后延续性护理,也缓解了宝妈产后的无助及焦虑感。病人的家属也是非常的配合,都只会在宝宝的床边安静的看着医生护士的医疗操作,医生会低声的和家属交待病情,并鼓励他们对宝宝要有信心,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人文关怀是发自内心的。从没有看到家属追着医护人员询问病情,或是质疑宝宝病情的变化,他们始终都相信医生,并全力的配合。医院里看不到排长队缴费的场面,社会保险做得好,病人只管看病,出院后由保险公司来结账。而医生只管负责看病人,没有看到天天谈话要求家属签字,也没有看到天天吵闹等现象。不同于国内有很多的签字书,天天谈话天天签字,浪费了很多时间。看过德国的医患关系之后,也开始反思,是不是我们的医护群体在日常工作里真的做得还不够呢?

他们都是用德语交流,无法听懂,但看到病人的各项检查指标及呼吸机参数,也就大概知道患儿的情况。德国的医生有时会用英文和我解释交流,甚至是一旁的护士也会主动跟你讲一点病人情况,有的医生英文不太流利,但只要勤问,德国的医生还是会很耐心的跟你解释。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见到了都是极早早产儿、超早早产儿的诊疗护理,尤其让我兴奋的是看了在他们之前也没有遇到过的一个病例,出生只有23周,385g的超早早产儿,巴掌大的宝宝住院期间反复出现病情恶化,不能撤机,甚至因为皮肤太薄而出现褥疮,但患儿的父母并没有过多的来询问病情,质疑医生,而是全面的配合。在医护的精心护理下,宝宝的褥疮也慢慢恢复,呼吸支持也从有创下调为无创模式,可以完全肠内营养,2个月的时间体重增长到1025g,贴心的护士还为他挂了一个气球表示祝贺,暖箱也放着各种小的玩偶陪伴着他。

在来到德国之前,德国人给我的印象是严谨、踏实,做事一板一眼,甚至不苟言笑。但其实不然,通过这三个月的接触,我发现他们其实也很幽默逗趣,热情洋溢。记得进入监护室的第一天,因为陌生感还很紧张,但每一个迎面走过的医生护士见到我都会报以微笑,然后“Morgen”热情地打招呼,使我迅速地融入到整个环境中。我的老师们常会跟我说:如果你有任何的疑惑或不解,可以随时提出来,我会帮你解答,一起探讨。也正是他们的热心和细致,使我有很多收获。除了在学术上的交流外,他们也会时常关心我的生活状态,是否能适应德国的天气和饮食,也会向我介绍德国各城市的特色。部分德国人英语不是太好,但是凡能用英语交流的,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,问我目前的身份和来交流的目的,并且提供各种实用信息,让身在异国的我感到无比温暖!

三、感想与未来

通过三个月的短暂学习,也许只是管中窥豹,但依然开阔了我的视野,对德国先进的医疗技术,医疗理念及管理有了直接的了解,尤其是和谐的医患关系、德国医生高尚的品质、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、德国医护的严谨和热情、医疗流程的高度规范化、团队的密切合作等,都让我受益匪浅。

近几年,随着国内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,我院儿科,特别是新生儿科实力大幅度提升,初步具备了与国际一流学科接轨的能力。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,新生儿的出生率下降,也许这样对早产儿的精细化管理才更显得弥足珍贵,我争取把在德国学到的先进理念及先进知识带回医院,运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,更好地为儿童,为早到的天使宝宝保驾护航。

扫一扫,手机端浏览